首页 >> 文化前沿 >>文化前沿 >> 遵循艺术规律就是一条规律_山西戏剧网
详细内容

遵循艺术规律就是一条规律_山西戏剧网

时间:2024-06-08 07:04     作者:网络   阅读

基于规则的演绎系统主要有_戏曲规律_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剧照

戏曲规律_基于规则的演绎系统主要有_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剧照

对于艺术,人们历来持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是思想的显现,是情感的表现。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人们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描述艺术。但就其本质而言,艺术首先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创造。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按照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能够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艺术就是人们按照美的尺度进行的对象化生产。人们依从美的形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想象、愿望、爱憎等一切形式与世界发生关系,进而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哲学”。

“繁荣文艺创作”这一主题,鲜明地指向艺术的实践维度,作为一种生产实践,艺术活动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与尺度,这正是我要谈的“遵循艺术规律就是一条规律”的题中之义。

对艺术创作普遍规律的自觉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有对于艺术规律的全面而深刻的阐发。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中出现了“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等现象。内容与形式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对重要范畴,内容与形式的完整和谐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灌注生气于形式,赋予形式自由驰骋的生命力;形式的表现愈优美,内容和思想就愈有深刻的内在真实。内容与形式达成“彻底的统一”才能创造艺术之美。我们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创新。罔顾内容、盲目追求形式突破,违背了美的普遍意义。

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在艺术创作中还需注意“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有无偏颇。歌剧以歌唱演故事,舞剧以肢体演故事,话剧以台词演故事,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常常看到戏剧舞台上的“大制作”,多媒体置景、AI/VR等数字技术,作为外在形式,严重挤压了作品的“内在形式”,“大制作”留给演员的舞台却变小了,歌唱、舞蹈、台词所蕴含的生命力反而被剥夺了颜色。这种对艺术本体自觉的缺乏,会造成各艺术门类创作生态的失衡。

普遍规律之上,我们肯定不同艺术观念的争鸣,兼容不同艺术实践的路径。写实与写意、现实性与现代性、可叙述的与不可叙述的、破除幻觉的与制造幻觉的……每一次论争都竭力厘清戏剧本体的内在规律,都在推动着创作实践的不断出新。

对时代话语的自觉

激荡于历史与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与交锋,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将自觉肩负时代使命作为最高的创作指令和创作原则。不要沉溺于咀嚼身边的小悲欢,要呼吸大时代的空气,倾听大时代的声音,把握大时代的脉搏,合着时代节奏,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创作。

我的舞台创作集中表现人民与时代的诗章,“小写”时向精妙幽微处钻研,“大写”时朝宽广纵深处努力。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以“一个人”对理想的执守,追问个体生命的平凡与崇高;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一座碑”牵引人民力量,镌刻“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的不朽与光辉;民族歌剧《红船》,以“一艘船”辉映先贤的浪漫与激情,咏唱革命精神与中国梦想的浩然与伟大;民族歌剧《天使日记》,以“一本日记”记录疫情中医护人员的生死时速,描摹大时代的悲悯与热望;民族歌剧《侨批》,以“一封信”寄托隔海的挂念,舒展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勇敢无畏的大爱与豪迈;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以“一座水库”聚焦一片热土的创造,展现人民奋进的蓬勃与辉煌。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追求语言与思想相统一、风格与人格相统一,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追求作为创作的思想方向,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抒写美在中国、美在人民、美在时代。

对传统艺术审美范式的自觉

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各有起源、各自演进。中国传统艺术闪耀当今世界舞台,彰显着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在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深刻把握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寻象以观艺”,意象是中国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京剧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体系充分调度了意象的表达空间。《纽约时报》的戏剧评论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有一处精妙的表述,他说:“梅兰芳扮演旦角,但是梅先生的表演不是模仿女子,而是在创造本质和意象。”戏曲行话说“梅兰芳的相(亦说象)”,就体现了梅兰芳表演体系的意象建构是鲜明而突出的。仅是梅兰芳对手的意象创造就令人叹服。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说:“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再到我们的剧院去走一遭之后,你们就会说,是否可以把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砍去得了。”看过《贵妃醉酒》,苏联芭蕾舞艺术家乌兰诺娃称,“偶尔有几个露手的动作,有着那么强烈而醉人的吸引力”。梅兰芳的手势艺术有着极富诗意的名称,如“雨润、吐蕊、承露、挥芬、并蒂”等,它们发挥着重要的情感叙事功能,表现人物的喜悦、惊讶、气愤、惧怕,等等。京剧生动的写意表演超越了语言语种,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京剧艺术大师杜近芳先生曾在法国演出《白蛇传》,《法兰西晚报》盛赞“这就是我们通过中国艺术家而看到和感受到的六亿中国人及其有五千年历史的艺术、文化和文明。他们是无与伦比的。”

京剧的写意语言不仅可以讲述中国故事,还可以讲述世界故事。“言有尽而意无穷”“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传统艺术对意境的追求,使其内在的表达形式往往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如虞世南《笔髓》言“字虽有质,迹本无为”。基于普希金著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国家京剧院正在创排京剧《奥涅金》,坚持剧诗风格、加强传奇色彩,两组意象在同一故事线中演进,跨越时空、交织融合。未来,我们还将创排京剧版的《飘》和《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世界经典故事。以熟悉的故事母题打破外国观众对京剧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中,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中国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对创造性转化历史资源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开展艺术创作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高度凝练为“实践品格”,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京剧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作生产的各部分互相作用、运动联系,深刻蕴含了中国特色艺术道路的发展规律。京剧艺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至顶峰时期,演出剧目曾高达3000多出,积累了大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传统剧目。在今天我们创作推出新剧目的同时还应注重转化运用传统剧目资源。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开启,历时21年录制了400余部剧目。2016年,京剧“像音像”工程启动,历时5年,录制了380余部名家名剧。这些作品不应只是贮藏进固态光盘和数字影像,我们还应进一步将它们带回舞台,在舞台实践中将“固态的”转化为“活态的”,激发戏曲艺术的内生动力,引领当代戏剧创作攀登艺术高峰。

静水流深滋养万物。舞台是一片沃土,需要科学的耕耘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面对厚植传统文化沃土、推动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舞台艺术创作更需回到本体,深刻把握艺术规律。《庄子》有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作为一名舞台艺术的创作者,只有持续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处探寻、汲取养分,才可能书写新时代的史诗。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

文章来源:http://www.chnjinju.com/html/lilun/20240603/20190.html

seo seo